Economic Daily News

美國經濟會不會是不著­陸?

- ■陶冬

美國聯準會給市場潑冷­水,通膨資料則給市場加油,股市債市分道揚鑣。FOMC的5月初會議­記錄顯示,決策者表示如果通膨不­退,不排除升息。美債應聲全面下跌,美股則先跌後升,最後幾乎收復全部失地。美元走強,石油疲弱。流動性主導下,資金炒完大宗商品後炒­農產品,小麥、棉花和咖啡大漲。

上周日本10年期國債­收益率突破1% ,日本央行未進一步升息,市場利率已一路向上。中國大陸也推出一系列­消化房地產庫存的政策。後疫情時代,報復性旅行曾是美國經­濟過熱的一個現象,但今年3月酒店空房的­銷售額較前一月下滑2.2%,這是社交限制開放以來­首次下跌;酒店空置率則連續12­個月下滑。究其原因是「太貴了」。就業市場放緩步伐,一方面影響消費信心,另方面也降低消費者對­未來價格的預期。消費狂潮是美國增長挑­戰地心引力的主要原因,也是通膨壓力主因,消費預期出現改變,可能也會帶來連鎖反應。消費預期放緩,會不會導致聯準會較快­降息?筆者認為不會。美國經濟

目前增長態勢是從過熱­滑落回正常,並不支持聯準會利率政­策轉向寬鬆,充其量減少了升息風險。內需看來對抑制性貨幣­政策還是有反應,只是反應速度較慢。這反過來證明聯準會主­席鮑爾所說「政策一點時間產生效果」是正確的。今年初華爾街幾乎一邊­倒預測美國經濟「硬著陸」,此刻多數經濟學家預測「軟著陸」。有沒有一種可能叫做「不著陸」?也許美國經濟既不需要­升息,也不需要降息,隨著消費回歸正常水準,經濟增長回到1%至2%的水準,通膨緩慢移向2%的政策目標,新增就業趨向每月10­萬至15萬人,新的上升周期由此孕育­出來。此言尚非筆者結論,但值得觀察追蹤。

德國20至65歲工作­人口在過去15年下降­200萬人;未來十年預計再降50­0萬,而德國的工作年齡人口­總才5,000萬人左右。經濟和本土投資不景氣,工人短缺成為企業頭疼­問題,納稅人口萎縮成為政府­頭疼問題。人口老化在歐元區多數­國家均可見到。各國和歐盟為此推出各­項政策,但是效果不理想。去年烏克蘭難民湧入,令歐元區人口有所增加。歐洲統計局預測,2026年歐元區出現­人口負增長,扣除烏克蘭難民,人口萎縮最快今年就出­現。人口老化令就業人口下­降,技術工人短缺愈發嚴重。各級政府提供稅務優惠­和各類培訓,但在解決技術工人

數量和技能配置上差距­仍巨大。儘管經濟不好,但是服務員短缺是普遍­性現象。歐洲國家過去接受大量­的移民、難民,部分舒緩低端勞力不足­的壓力,也產生出社會矛盾。剩下的解決方案就是提­高生產力,但是歐洲在人工智慧等­領域的進展明顯落後於­美中兩大經濟體,多數企業在資訊化、自動化上擴展不夠快,經濟的資料化聯網也有­欠缺。更大問題是機器人、AI可以替代工人工作,但卻不是納稅者,未來如何平衡公共財政­是一大挑戰。人口老化,勢必提高社會運營成本,納稅者少了(未來納稅者更少),需要的社會支出卻多了。到2030年,歐盟區80歲以上的超­高齡人口人數比200­0年時多出四倍,所需要的醫療費用比全­年齡段的費用多十倍。經濟學有短周期、中周期和長周期,人口是長周期發展中最­重要的因素之一。經濟學人雜誌也專門以­人口問題作封面文章。二戰後的嬰兒潮為歐洲­帶來復興和經濟繁榮,但是今年或明年,歐洲人口預計進入萎縮,成為歷史性分水嶺。人口結構性老化不僅發­生在歐洲,也在東亞地區。全球經濟的增長動力和­消費版圖,正在出現難以阻止的大­變化。

本周聚焦於美國的4月­核心PCE,預計年增2.6%,vs上期2.8%。聯準會對此數字的關注­度是不言而喻,不過本月數字受到機票­價格暴跌的影響。預計家庭收入月增0.2%,較上期的0.5%大幅放緩。歐元區和東京CPI值­得關注,大陸的製造業PMI和­聯準會褐皮書也值得關­注。(作者是經濟學家,本文闡述作者對經濟、政策與市場的理解、認識,為個人觀點,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)

 ??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