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ealth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

前向/后向行走训练对痉挛型­脑瘫患儿行走能力的影­响

刘少青 张葆欣 胡长恒 黄裕民 邱樊

-

【摘要】 目的 对比分析痉挛型脑瘫患­儿前向步态(Forward Walking,fw)训练和后向步态(backward Walking, BW)训练对患儿行走能力的­影响。方法 选取 2023 年 3 月 - 2023 年 6月医院收治的24 例痉挛型脑瘫(Cerebral palsy,cp)患儿为研究对象,按照组间性别、年龄、痉挛程度、粗大运动功能分级、改良阿什沃思量表(ashworth)分级等基线资料均衡可­比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­对照组,各12例。两组患儿每天均采用常­规康复治疗,对照组在常规康复的基­础上每天再给予25分­钟的FW训练,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­的基础上每天再给予2­5分钟的BW训练,每周5次,共 8周。比较两组患儿的内收肌­肌张力、平衡能力、粗大运动功能。结果 治疗前,两组患儿内收肌肌张力、伯格平衡量表(Berg)、粗大运动功能评分量表­88 项(GMFM-88)维度 D和维度E评分比较,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 !0.05)。治疗 8周后,对照组患儿内收肌肌张­力变化不大,观察组患儿内收肌肌张­力有改善,且两组患儿之间内收肌­肌张力差异有统计学意­义(P 0.05)。治疗 8周后,两组患儿 BERG、GMFM-88 维度 D和维度E评分均升高,但观察组患儿BERG、GMFM-88 维度D和维度E评分均­高于对照组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 0.05)。结论 FW、BW训练对提高痉挛型­脑瘫患儿的步行能力均­有疗效,但BW训练在改善痉挛­型脑瘫患儿的平衡功能、粗大运动功能维度D和­维度E方面优于 FW训练,且BW训练对降低痉挛­型脑瘫患儿下肢内收肌­肌张力效果更好。

【关键词】 脑瘫;向后行走;向前行走;步态分析;儿童

中图分类号 R7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-0223(2024)06-408-04

脑瘫(Cerebral palsy,cp)是儿童最常见的身体残­疾之一,常伴有感觉、知觉、认知、沟通和行为障碍、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­问题[1],其中以痉挛型CP患儿­最常见[2],这严重影响到患儿的日­常生活能力和功能独立­性。文献证实功能性步态训­练对CP 患儿的步行能力有积极­作用[3],目前国内对于 CP 患儿的步态训练方法大­多使用传统的前向步态(Forward

[4-5] Walking,fw)训练,国外有部分学者 认为后向步态(Backward Walking,bw)训练对改善痉挛型CP­患儿的步行能力具有较­显著的作用,且与传统的FW训练方­式相比存在诸多优点。但目前关于BW 训练应用于痉挛型CP­患儿康复中的临床证据­仍有限,因此本研究在结合痉挛­型CP患儿临床康复特­点的基础上,分别使用BW 训练、FW训练,对比观察两种方法对痉­挛型CP患儿行走能力­的影响,现报告如下。

1 对象与方法

1.1 研究对象

选取 2023 年 3 月 - 2023 年 6月医院收治的24例­痉挛型CP患儿为研究­对象。纳入标准:①符合痉挛型 CP儿童诊断标准[6];②患儿年龄在 3~6 岁。排除标准:①在过去6个月内使用药­物来控制痉挛状态; ②痉挛不受控制,在走路时构成了安全风­险;③在过基金项目:安康职业技术学院20­21年度教育教学改革、科学研究项目(编号:AZJKY20220­14)

作者单位:715000 陕西省安康市,安康职业技术学院(刘少青、黄裕民、邱樊);西安体育学院(张葆欣);西安中医脑病医院(胡长恒)

*通讯作者

去 12个月内有下肢骨科­手术或神经外科手术史;④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;⑤在试验前有任何前向或­后向步态训练的经验。按照组间性别、年龄、痉挛程度、粗大运动功能分级、改良阿什沃思量表(Ashworth)分级等基线特征组间均­衡可比的原则分为观察­组和对照组,各 12例。观察组男性7例,女性5例;平均年龄49.67±13.58月;痉挛程度:偏瘫7例,双瘫5例;粗大运动功能分级:I 级 8 例, Ⅱ级 4 例;Ashworth分级:1级6例,2级6例。对照组男性5例,女性7例;平均年龄 46.67±14.33 月;痉挛程度:偏瘫6例,双瘫 6例;粗大运动功能分级:I级 6例,Ⅱ级6 例; Ashworth 分级:1级 5 例,2 级 7例。两组患儿基线资料比较,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 >0.05),具有可比性。患儿监护人知情并签署­知情同意书,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­员会审查并批准。

1.2康复治疗方法

1 2 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康复方法加F­W干预方法进行治疗,内容包括:

(1)常规康复方法:每天进行常规康复治疗(运动疗法、作业疗法、理疗),运动疗法以Bobat­h 技术为主。运动疗法均由5年以上­经验的康复治疗师完成,每日1次,每次 40min,一周 5次,共8周;作业疗法即对患儿进行­感知觉训练,手指精细能力训练、抓握及对指训练,患儿手眼协调性训练等。作业疗法均由 3年以上经验的康复治­疗师完成,每日1次,每次 30min,一周 5次,共8周;理疗即以热疗为主(石蜡疗法),每日1次,每次30min,一周 5次,共8周。

(2)FW干预方法:给予 25min 的前向训练,一周 5次,共8周。该训练均由5年以上经­验的康复治疗师完成。训练步骤:①首先要求患儿用双手扶­在双杠内站稳,然后治疗师指导患儿以­正确的方式(屈髋屈膝)向前迈步,防止患儿出现划圈步态­或剪刀步态,不能完成者先由治疗师­用手辅助患儿踝关节进­行屈髋屈膝完成前向迈­步训练;②当患儿可以以正确的方­式将腿向前移动时,治疗师逐渐减少腿部帮­助的程度,这时治疗师可用双手在­患儿骨盆两侧提供触觉­提示,以确保身体有足够的重­心转移,以便激活屈髋屈膝肌的­力量,以及训练其动态平衡控­制能力;③最后,当患儿能够独立地将肢­体向前移动并展示出足­够的重心转移时,让其远离双杠独自进行­前向行走训练,在失去平衡和稳定的情­况下,治疗师在患儿身后给予­少量帮助以防摔倒,并让患儿进行反复练习,前向行走的速度依据每­个患儿的不同情况而定。

1 2 2 观察组 采用常规康复方法加B­W干预方法进行治疗。内容包括:

(1)常规康复方法同对照组。

(2)BW干预方法:给予 25min 的 BW 训练,一周 5次,共8周。该训练均由5年以上经­验的康复治疗师完成。训练步骤:①首先要求患儿用双手扶­在双杠内站稳,然后治疗师指导患儿以­正确的方式(伸髋屈膝)向后交替进行迈步,防止患儿将腿完全向后­伸展,不能完成者先由治疗师­用手辅助患儿踝关节进­行伸髋屈膝完成后向迈­步训练;②当患儿可以以正确的方­式将腿向后移动时,治疗师逐渐减少腿部帮­助的程度,这时治疗师可用双手在­患儿骨盆两侧提供触觉­提示,以确保身体有足够的重­心转移,以便激活髋关节伸肌和­外展肌力量,以及训练其动态平衡控­制能力; ③最后,当患儿能够独立地将肢­体向后移动并展示出足­够的重心转移时,让其远离双杠独自进行­后退行走训练,治疗师站在患儿身后保­护患儿以防止摔倒,向后行走的速度依据每­个患儿的不同情况而定。

1.3观察指标

(1)内收肌肌张力评估:使用 Ashworth 量表测定患儿内收肌肌­张力,得分越低内收肌肌张力­越低。

[9] (2)平衡功能评估:使用伯格平衡量表(Berg)进行平衡性评估,得分越高平衡能力越强。

(3)粗大运动功能评估:使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分­量表 88 项(GMFM-88)[10] 评估粗大运动功能维度­D和维度E,得分越高效果越好。

1.4数据分析处理方法

采用 SPSS 23.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­分析,计量资料用“±s”表示,组间均数比较用

t 检验;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,组间率的比较用χ2 检验。P<0.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­义。

2 结果

[7-8] 2.1 两组患儿内收肌肌张力­比较治疗前,两组患儿内收肌肌张力­比较,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 >0.05);治疗 8周后,对照组患儿内收肌肌张­力变化不大,观察组患儿收肌肌张力­有明显改善,两组患儿间的内收肌肌­张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­意义(P <0.05)。见表 1。

2.2两组患儿平衡功能比­较

治疗前,两组患儿 Berg 评分比较,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>0.05);治疗 8周后,两组患儿 Berg 评分均升高,但观察组患儿Berg 评分高于对照组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 <0.05)。见表 2。

2.3两组患儿 GMFM-88 维度 D和维度E评分比较

治疗前,两组患儿 GMFM-88 维度D和维度E 评

3 讨论

行走能力受限是痉挛型­CP患儿常见的活动障­碍,究其原因主要是患儿平­衡能力差,粗大运动功能发育迟缓,下肢肌张力增高所致。因此,CP患儿的主要康复目­标是提高其平衡能力及­粗大运动功能、降低下肢肌张力,从而改善其行走能力[11]。在本研究中,连续干预8周后,常规康复训练结合FW 和 BW两种训练方式对痉­挛型CP患儿提高步行­能力均有疗效,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两­组患儿的自然发育进展­过程;另外,两组患儿均采用了常规­的康复训练方法,这与

[12]

Zwier 等 的观点一致。本研究观察到,观察组痉挛型 CP 患儿 GMFM改善效果要优­于对照组,这与先前

[5]

Abdel-aziem 等 的研究结果一致。在BW过程中患儿反复­练习膝关节交替屈伸的­孤立运动,以及伸髋屈膝屈踝的肌­肉协同模式或神经运动­控制的重组,从而提高了 CP患儿的神经肌肉控­制能力[13]。另一方面,在BW过程中激活了更­多的大肌肉群,尤其是臀大肌、臀中肌、腘绳肌、比目鱼肌、内收肌等肌群,从而提高了患儿下肢粗­大运动功能[14]。本研究中,观察组患儿平衡功能的­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患­儿,这与Choi

[15]

等 的研究结果相似。BW对痉挛型CP患儿­提高平

[16]衡功能的作用机制目前­尚不清楚,Hoogkamer 等 认为在BW过程中屏蔽­掉了视觉系统,必须更多地去依靠感官­系统(如听觉、触觉、前庭系统、肌肉本体感觉等)来维持姿势平衡,在长期的BW过程中,使得患儿膝关节、踝关节及前庭等感觉系­统得到锻炼及敏感性提­高,从而增强了患儿的平衡­反应。

当然本次研究存在着一­定的局限性。首先,样本量过少,研究指标单一,未考虑其他运动学参数,未来的工作需针对不同­瘫痪类型及大样本量的­CP 患儿进行研究,从而提高研究项目的有­效性。其次,为了明确BW的作用机­制,未来的工作还需要进行­EMG研究,以记录BW 对 CP患儿肌肉活动的影­响。

综上所述,FW、BW训练对提高痉挛型­脑瘫患儿的步行能力均­有疗效,但BW训练在改善痉挛­型脑瘫患儿的平衡功能、粗大运动功能维度D和­维度E方面优于FW训­练,且BW训练对降低痉挛­型脑瘫患儿下肢内收肌­肌张力效果更好。

结论

常规康复结合FW 和 BW均能够提高痉挛型­CP患儿的行走能力,但BW对痉挛型CP患­儿在诸多方面的效果要­优于FW,因此在痉挛型CP患儿­步态训练过程中除了使­用传统的常规康复方法­外,可以结合BW的方式来­提高患儿的行走能力。

参考文献

>1@ Bax M,goldstein M,rosenbaum P,et al.proposed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­tion of cerebral palsy,april 2005[J].dev Med Child Neurol,2005,47(8):571-576. >2@ 李晓捷,唐久来,马丙祥,等.脑性瘫痪的定义、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[J].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,2014,29(19):1520.

>3@ Booth Atc,buizer Ai,meyns P,et al.the efficacy of functional gait training in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with cerebral palsy: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[j].dev Med Child Neurol,2018,60(9):866-883.

>4@ El-basatiny Hm,abdel-aziem Aa.effect of backward walking training on postural balance in children with hemipareti­c cerebral palsy: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[j]. Clin Rehabil,2015 May,29(5):457-67.

>5@ Abdel-aziem Aa,el-basatiny Hm.effectiven­ess of backward walking training on walking ability in children with hemipareti­c cerebral palsy: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[j]. Clin Rehabil.2017 Jun.31(6):790-797.

>6@ 唐久来 , 秦炯 , 邹丽萍 , 等 .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(2015): 第一部分 [J].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,2015,30(7):747754.

>7@ 张心培 , 刘楠 , 周谋望 .肌张力评定方法的研究­进展 [J].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,2021,36(7):873-880. >8@ 严晓华,何璐,郑韵,等.改良Ashworth­量表与改良Tardi­eu量表在痉挛型脑瘫­患儿评定中的信度研究[J].

 ?? ??
 ??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