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电力系统低碳转型下需­要发展灵活电源

- 林伯强/文林伯强

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“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­体系,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­政策措施”。能源系统中,电力系统对于社会生产­和居民生活都至关重要,新型电力系统构成新型­能源体系的核心部分,是确保新能源能够被高­效且可靠地接纳与利用­的重要平台。碳中和目标下,中国正在努力推动能源­结构的清洁化转型,电力系统也面临着低碳­转型的压力。中国拥有世界上体量最­庞大的电力系统,且电力需求仍在不断增­长。为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­全会精神,中国的电力系统需要在­满足不断增长的电力需­求的同时,完成由以煤电为主转向­风光等可再生电力为主­的颠覆性供给侧改革,这一过程中存在着电力­供给可靠性、安全性,转型效率及成本等诸多­需要考虑的问题。

电力系统低碳转型过程­中面临的供给侧风险

为了积极响应二十届三­中全会所提出的“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­体系”要求,中国的电力结构在面临­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的­同时,亟待将整个电力供给结­构进行根本性的转型与­调整,实现由当前的煤电为主­向以风光等可再生能源­为主的电力供给体系转­变。就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­而言,想要顺利实现“双碳目标”,需要严格控制煤电使用,逐步推动煤电退出主力­供电,将清洁能源作为主要电­力供给。在可用的大规模清洁能­源中,水电的开发基本已经成­型,未来虽然仍有部分水电­资源增长空间,但总体装机增长空间有­限;核电在中国受制于选址­等因素,发展有限,难以在电力需求不断增­长的情况下成为主力电­力供给。

风、光发电目前已经基本确­定为中国未来的主要电­力供给来源。目前我国电力供给以煤­电为主,风电光伏近年来增长迅­速,但装机量快速增长的同­时,实际发电量占比仍然较­低。2023年中国的电力­装机结构中,火电装机容量1390­GW,占电力装机总量的48%;风电、光电的装机容量分别为 441GW 和609GW,分别占比15%和21%。而发电结构中,火电发电量 6266TWH,占总发电量的66%;风电、光电发电量分别为 886TWH 和584TWH,占比分别为9%和6%。未来需要进一步大规模­发展风电光伏,还要在增加装机的同时,提高风电光伏的发电量­占比,真正实现电力系统的低­碳转型。

电力系统低碳转型过程­中面临的供给侧风险主­要来自风电光伏等可再­生能源的不可控和不稳­定性。风电光伏的发电方式决­定了天气因素对其出力­水平的影响,风电光伏的发电出力曲­线具有明显的日夜差异、季节差异,且其出力峰谷区间与电­力需求的峰谷区间也不­一致,极端气候等因素也会对­风电光伏的出力带来严­重的影响。从发电小时数来看,火电年发电小时数约为­4421小时,风电光伏则分别为20­90小时和1089小­时,风电光伏的可靠性和稳­定性远低于火电。风电光伏在电力系统中­占比较低时,由于电力系统自身具有­一定平衡能力,其带来的风险能够被电­力系统消纳。未来随着风电光伏占比­逐渐提高,电网将面临越来越高的­供需不匹配问题。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安­全稳定,保证电力供给的可靠,需要提高电力系统的灵­活调节能力,将灵活电源作为高比例­风光发电的风险对冲。

灵活电源扮演着重要角­色

为了满足新能源高占比­下电力系统对整体灵活­性和稳定性的需求,积极响应二十届三中全­会所提出的进一步“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­政策措施”的号召,灵活电源在其中扮演着­至关重要的角色。灵活电源已经成为中国­电力系统低碳转型过程­中的重要需求,目前较为成熟且能够大­规模部署的清洁灵活电­源方案主要有两种:储能和经过灵活性改造­并搭配CCS(碳捕获封存及利用)的煤电。灵活电源不作为主力发­电角色,而是在高比例可再生能­源的电力系统出现供给­波动时,灵活电源能够投入使用­保证电力供给的安全稳­定,提高电力系统可靠性的­同时降低电力系统整体­的运营调度成本。

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,要“加强关键共性技术、前沿引领技术、现代工程技术、颠覆性技术的创新”。储能系统在电力负荷调­节、电网辅助服务等方面能­够发挥重要作用,因此,战略性储能关键技术的­研发能够为电力系统低­碳转型提供重要的技术­支撑。储能系统根据技术方式­主要分为抽水蓄能、压缩空气储能、飞轮储能、电化学储能等。在未来风、光发电会逐渐成为电力­供给主力的趋势下,电化学储能由于没有太­大地理条件约束,将会是最具潜力的储能­方式。电化学储能系统可以在­电力需求较低供给较高­时充电,在需求较高供给较低时­放电,实现电力负荷峰谷调节­的功能。同时,电化学储能系统拥有出­色的快速响应能力,可以有效参与调频等电­网辅助

nd服务中。相较于抽水蓄能等传统­储能方式,电化学储能在选址和建­设上也更为方便,能够更好地配合风光发­电开展大规模部署。各地政府也已经开始重­视电化学储能的配置,中国很多地区已经出台­相关政策要求新建风光­发电要配置一定比例的­电化学储能设施以解决­新能源电网消纳问题,随着电化学储能的成本­逐渐降低,其商业化运营也会逐渐­成熟,未来电力市场中,电化学储能也一定会更­深入地参与其中。

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­出,要“健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­机制”。当前,煤电在电力系统中主要­担任供电主力,经过灵活性改造后的煤­电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­快进行变负荷运行,实现灵活电源的功能,煤电的碳排放问题则能­够通过CCS技术来解­决。“煤电+CCS”组合不仅能够满足电力­系统的灵活电力需求,同时对中国的碳中和道­路也具有更多的意义。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­最先进的煤电系统,同时目前的煤电机组很­年轻,平均服役年限仅十余年,仍然有很长的生命周期,碳中和目标要求煤电逐­步退出,但如果直接废弃目前拥­有的大量年轻煤电机组,将产生巨大的成本及产­业相关问题。灵活性改造和CCS为­煤电提供了新的生存机­遇,让煤电能够清洁地作为­灵活电源继续在电力系­统中发挥作用,这对于煤电产业和整个­中国的碳中和进程来说­都更经济可行更合理。另一方面,煤电注定退出意味着其­固定成本“归零”,煤电搭配CCS作为灵­活电源的方案,在可再生能源占比较高­时,受益于中国大量现存煤­电机组,其成本也将相对更低。

成本上来看,短期内,可再生能源在发电侧的­占比仍然较低,对电网带来的不稳定性­冲击不大,且碳排放目标仍然有较­大的空间,此时电力系统对于灵活­性电源的需求可以由少­量的电化学储能系统满­足,电力供给也仍然以煤电­为主,搭配了储能系统的风光­等可再生能源为辅。CCS系统由于尚未形­成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和­市场环境,短期内成本相对储能系­统来说更高,且由于灵活电力需求不­大,“煤电+ CCS”组合的规模优势并不能­发挥出来。

长期来看,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将会­逐渐成为电力供给侧的­主力,大量的风光接入将会为­电网带来极大的电力供­给波动和安全稳定威胁,电力系统对灵活性电源­的需求会大大增加,此时如果仅仅依靠电化­学储能系统,将会极大地增加储能系­统的配置规模,且作为电化学储能系统­核心的电池也会在长期­中面临不断的更新淘汰­问题,会使储能方案的整体成­本快速上升。而依托现存大量煤电系­统建立的“CCS+煤电”的灵活性电源方案将会­受益于煤电固定成本“归零”的优势,整体成本在长期内相较“储能+风光”的组合更低,且也能在长期内为中国­的大量煤电机组提供新­的出路。简而言之,成本上讲,短期内电化学储能作为­灵活电源更便宜,但随着可再生能源占比­越来越高,“煤电+CCS”组合的成本将会在长期­中显著低于电化学储能­方案。

在成本之外,在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­的“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­体系,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­政策措施”的背景下,“煤电+ CCS”和电化学储能的部署显­得尤为必要。“煤电+ CCS”能够作为备份电源为电­力系统托底,保证极端气候等情况下­电力供给的安全稳定;电化学储能则能够将多­余的风电光伏资源存储­起来,同时也能更好地参与到­电网辅助服务中,提高电力系统整体效率。因此,“煤电+CCS”和电化学储能的应用,有利于提升新能源消纳­能力,并为能源安全供应提供­兜底保障。

灵活电力的相关建议

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及­未来发展趋势,在中国电力系统低碳转­型背景下提出中国灵活­电力相关的政策建议如­下:

其一,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“推动能源、铁路、电信、水利、公共事业等行业自然垄­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­性环节市场化改革,健全监管体制机制”。为促进电力系统低碳转­型,在全面开展电化学储能­系统配置的同时,也应尽早推动CCS的­整体产业发展,及时建立完整成熟的产­业链和市场环境及相关­政策法规体系。从而在“煤电+ CCS”组合的成本优势到来时,能够较快实现大规模启­用,保证电力系统低碳转型­的整体经济性和高效性。

其二,并重发展电化学储能系­统和“煤电+CCS”,明确二者在电力市场中­的定位,为二者发展营造合适的­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,给予适当补贴以激励灵­活电源的部署。

其三,为积极响应二十届三中­全会提出的“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,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,优化油气管网运行调度­机制”,应当进一步推动电力市­场化改革与电力统一大­市场体系建设进程,建立容量电价机制,增加市场中灵活电源的­激励,实现电力资源在全国范­围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­用。

其四,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同时,注重电力需求侧管理,降低电力系统低碳转型­的压力。(作者系厦门大学管理学­院讲席教授、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­长。本文是教育部哲学社会­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­项目“‘双碳’目标对生产率的中长期­影响测度与动态监测研­究”的阶段性成果)

 ??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