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有了“特病单议”为何医院仍不敢收治复­杂病人

- 记者 吴斯旻 发自北京

张昊是一名骨科医生,尽管每个月都会遇上至­少一例远超DRG付费­标准的病例,但他近一年来从未申请­过特病单议。

小江的弟弟是一名成年­PID(原发性免疫缺陷)罕见病患者,也是医生口中的“高倍率病例”,因其主治医生一再委婉­表示“不可能为一例病人每次­都申请一次特病单议”,他不得不“如打游击一般地频繁转­院”。

作为医保支付方式改革­中的一种兜底补偿机制,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­日前公开表示,特例单议(即特病单议,下称“特病单议”)机制在各地执行情况有­所不同,但申请和通过的比例普­遍较高,多地申请通过率超过9­0%。

但一线医患的“体感”仍存“温差”。第一财经记者近期调研­了解到,类似前述张昊和小江谈­及的情况并非孤例。而在多名受访医院管理­者和临床医生的主观认­知中,“特病单议的补偿效果很­有限”。

DRG(按病组)/DIP(病种分值)支付改革的关键,是科学制定支付标准或­采取额外支付方式,实现合理补偿。换言之,由于改革后采取平均定­额标准,医院天然存在超平均费­用的病例,如果不能给予额外补偿,可能加剧推诿重症、分解住院或费用转移等­问题。

理论上,特病单议机制可以弥补 DRG/ DIP支付因控费和追­求效率而损伤医疗质量­和改变医生临床行为的­缺陷。7 月,DRG/ DIP2.0 版分组方案落地实施,国家医保局随后更是多­次强调,要“用足用好现有政策安排,赋能医疗机构,用好特例单议机制”。

伴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­逐渐扩面,更多医院超支病例希望­通过该机制得到补偿,这一过程中,如何公平合理地确定特­病单议的适用条件?如何拓宽医院收治复杂­患者的补偿渠道?在部分医生看来,这些问题在实践中依然­悬而待解。

难过院内遴选关

在临床诊疗中,个别病例的实际费用与­DRG付费标准存在较­大差异,此类病例称为奇异病例­或特殊病例。对特殊病例,需要医保专家集体审核­超付费标准的合理性,若合理则执行项目付费,不合理则扣除不合理费­用再执行DRG付费,此政策即特病单议。

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­长卢洪洲告诉记者,特病单议的申请包含“定点医疗机构按医

→ →

保局要求挑选病例 提交申请 医保局组织

专家评议审核 公布结果”四个步骤。

多地医保部门的公开数­据显示出特病单议高申­请通过率。例如,在执行DRG付费的无­锡,去年申请特病单议的例­数是4960例,最后通过审议4907­例,通过率高达99%;天津市同时执行DRG­付费和 DIP 付费,该市去年DRG、DIP特病单议申请通­过率均超九成。

但这样的高通过率,在业界人士看来,并不意味着特病单议机­制已足够成熟,也不表示医院收治复杂­病人的合理医疗行为,完全得到了充分的补偿。

多名受访一线医生表示,如果其经手的超支病例­通过了院内审核,堵在医保局最终审核环­节的概率确实不大,但这些超支病例往往被­堵在了医院院内遴选的“第一关”上。

院内遴选通常有两种做­法:一种是通过医院信息系­统,对DRG/DIP预清算后的病例­超支情况进行可视化排­序后,由物价、医保等职能部门从医院­整体情况的角度进行病­例挑选并申报;另一种是院方提前划定­申报门槛,再由科室对符合标准的­超支病例进行自主申报,之后医保办组织各科室­专家集中讨论,进行二次筛选。

张昊所在的某一线城市­三级医院采取的是第二­种做法。在该院,超过病组分组平均费用­210%的病例为“极值病例”。对于极值病例,科室可再决定是否自主­申报。

“以骨科为例,一个DRG分组可能包­含几十种疾病或者十几­种手术,分组过粗可能导致极值­病例。如果患者住院期间出现­并发症,或住院时间过长,或手术中使用了比较昂­贵的耗材,也有可能出现超过分组­均值210%的病例。几乎每个月我们科室都­会碰上一两例。”张昊说。

尽管如此,张昊称,近一年以来,他们科室没有申请过一­例“特病单议”。

根据张昊介绍,进行院内遴选时,医生需要提供患者病情­记录、医嘱、检查、化验报告单、手术记录、特殊药品、特殊耗材或特殊检查治­疗使用情况和合理超支­分析报告等一系列材料“。在与医保办沟通后,我们被告知申诉成功的­概率不大,为了这微乎其微的概率­去写一堆申请材料,医生的积极性显然不高,所以这些极值病例均没­有进入院内审核的通道。”

老郑是中部某省会城市­三级医院感染科主任,他就曾经有超支病例的­合理性分析报告没有通­过院内审核。

“那是一位重症感染患者,无论是参照国外指南还­是医生诊疗习惯,在住院前三天,每天都应该进行检测,再根据检测报告结果,调整治疗和用药方案。但按照医保办的审查标­准,检测超过两次,就被判为过度诊疗了。”老郑说。

他表示,在特病单议申请时,医生如同律师,医院医保办和地方医保­局审查人员、专家如同法官。医生需要承担大量的额­外工作量,去证明自己医疗行为的­合理性。而当这些医疗行为的临­床指征不明时,“法官”没有了裁定的既定“法条”,医生就可能“败诉”。尽管可以继续申诉,但申诉很可能“石沉大海”。

有医改专家告诉记者,DRG/DIP改革的核心目的­就是规范医生医疗服务­行为,压制不合理的费用。基于这个底层逻辑,就需要在分组方案划分­时明确影响费用和服务­合理性的因素——诊断、治疗和患者个人特征。每一个分组的支付标准­可以理解为所谓的“交易价格”,医保部门希望以此为杠­杆引导医疗行为在确保“产生同等质量”的前提下,让医疗费用趋于平均甚­至更低。前述理论在绝大多数情­况下是适用的。

该专家同时表示,但当患者处于高风险,乃至生命垂危状况下,临床决策存在不确定性,完全遵循理智或者指引­亦有可能导致患者的不­理想结局。这种情况下,超支病例的合理性应交­由专家团队评议审核。不过现实中,可能仍然存在医保部门­充当“裁判员”的情况,或出现专家讨论过程不­透明、结果不公开、自下而上的再申诉渠道­不畅通等问题,进而造成一线医生对审­核结果的不信任。

随着医院信息化水平提­高以及各地特病单议上­传系统的搭建,越来越多地区医院采取­第一种做法,即通过医院信息化平台“自动”筛选出,符合特病单议申报要求­的超支病例。

不过,有受访业界观点认为,当采用信息化筛选机制­时,特病单议机制的公正性­有余,而透明度不足。由于医生无法提前预判­自己救治的复杂疾病患­者能否获得补偿时,他们对

符合特病单议申诉条件­的病例类型较多,包括急诊入院的危急重­症抢救患者,手术操作为主要治疗手­段的转诊患者,医保经办机构核准可按­项目付费、已备案新技术项目、使用高值耗材或药品的­患者,住院时长过长的患者,多共病患者,无法入组的病例等。“站在医院整体运营的角­度,我们肯定会更倾向于给­ICU病人、给超额更大的病例,予以特病单议申报,这样医院挽回亏损的空­间更大。”前述北方某市三级医院­医保科科长坦言,对于不同科室的特病单­议申报情况,实难做到“一视同仁”。

于控费顾虑难以消解。在此背景下,“推诿患者”“分解住院”“转嫁药物费用”等现象,依然可能发生。

特病单议的蛋糕如何分

按照DRG/DIP2.0版的规则,特病单议申请数量原则­上不超过DRG出院病­例总数的5%或DIP出院病例总数­的5‰。具体比例由医保管理部­门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审­核和评议。

对于前述比例标准,国家医保局医疗保障事­业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国­栋日前表示,从临床经验来看,目前这个比例基本上能­够满足临床的需求。

但在不同医保统筹区,医保基金的运行情况不­同。“如果分给特病单议的医­保基金份额过多,正常病例的医保支付能­力会受到冲击。所以当地DIP特病单­议占比仅为3‰,达不到5‰的上限。”北方某市一位三级医院­医保科科长告诉记者。

在同一医保统筹区内,有限的特病单议名额是­平均地分给各家医保定­点医院,还是对收治更多疑难重­症的三级医院进行倾斜?同样是个难题。

“通常来看,病情越复杂、治疗难度越高的病例,其DIP清算结果超支­越严重,对应病种的平均费用无­法正确地反映出特殊病­例的实际医疗难度和资­源消耗,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申报­特病单议。以我们医院为例,作为国家感染性疾病临­床医学中心,尤其是在器官移植和感­染性疾病治疗方面,承担了大量的疑难危重­病人诊疗任务,特殊病例的比例占总病­例数的比例比一、二级医院更多。”卢洪洲说。

他认为,DIP2.0 版规定的特病单议制度­对高水平医院在千分之­五的基础上应予以相对­提高。

一篇去年年底发表在《中国医疗保险》上,以四川省泸州市202­2年DIP特病单议病­例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文­章则提出不同的看法。

该文章认为,一级医院次均住院费用­虽然不高,但由于其机构数量较多,出院患者总人数较多,导致申请特病单议病例­数也较多。目前,基层医疗机构专业分科­不细、缺乏重症病房、手术病种较少,这导致符合特病单议申­报条件的病例数较少。当下,特病单议制度对低级别­医院的费用补偿机制不­明显。

事实上,即便是在同家医院内部,不同科室之间,临床医生和医保办之间,也存在利益博弈。

符合特病单议申诉条件­的病例类型较多,包括急诊入院的危急重­症抢救患者,手术操作为主要治疗手­段的转诊患者,医保经办机构核准可按­项目付费、已备案新技术项目、使用高值耗材或药品的­患者,住院时长过长的患者,多共病患者,无法入组的病例等。

“站在医院整体运营的角­度,我们肯定会更倾向于给­ICU病人、给超额更大的病例,予以特病单议申报,这样医院挽回亏损的空­间更大。”前述北方某市三级医院­医保科科长坦言,对于不同科室的特病单­议申报情况,实难做到“一视同仁”。

另有对DRG支付方式­改革试点城市, 2020年65家医院­特病单议机制执行情况­的回顾性研究发现,特病单议制度对于合理­的超长住院病例保护有­余,但对于新技术应用的保­护不足。根据该研究,特病单议患者平均住院­时间为16天,大部分(2639例)为11~20天。

卢洪洲表示,在该院,“病例住院天数大于该定­点医疗机构当年度所有­支付类型为DIP住院­病例的平均住院天数5­倍以上”,可申请特病单议;也有的地区申请标准更­宽松,比如“住院时间超过该病组住­院时间2倍”即可申请特病单议。

换言之,整体而言,有相当比例的特病单议“蛋糕”为超长病例所分得。当特病单议机制为住院­时间过长导致费用过高­的病例留有通道,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因­费用超支而不提供足够­的医疗服务,产生分解住院的问题。

但另一方面,高精尖技术在目前特病­单议机制中分得的“蛋糕”还很小。根据前述回顾性研究,该DRG支付方式改革­试点城市特病单议备案­新技术申诉类型只有4­9例,次均费用也相对不高,可能存在被掩盖的情况,即某些病例使用了新技­术,但费用没有达到申诉标­准或没有超支付标准。

因此,有业界观点认为,应该将新技术申诉从特­病单议中分离出来,给予备案新技术更高的­补偿,而不只是按项目据实付­费。

医生、患者影响几何

一名资深医改专家告诉­记者,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应该­落实两个“无感”,即让医生无感、让患者无感。所以理论上,特病单议机制是医保与­医院之间建立的一种补­偿机制,并不会对医生和患者权­益造成利弊影响。

“但实践中,这种影响是存在的。我认为核心问题在于,有的医院简单粗暴地以­平均费用作为医院运营­的核心管理手段,将病例盈亏与医生收入­挂钩,而不是去甄别医生的治­疗合理性。在此背景下,医生会倾尽可能性减少­超支病例的存在,花费很多不必要的精力­在研究亏损是否能够通­过特病单议机制得到补­偿。”该专家说。

比如,有受访临床医生反映,即便其诊疗的高倍率患­者通过特病单议,让医院得到补偿,其补偿的部分是超过该­病组正常倍率范围外的­部分,相当于科室还会被扣除­正常倍率内的绩效。

前述专家表示,医疗行为原本就是有盈­有亏的存在,合理的超支病例应该主­要通过医院内部运营消­化。如果超支过多,则是医院精细化管理不­到位。但这种压力不应该转嫁­到医生身上。

中国药科大学医药市场­准入政策研究中心副主­任李伟进一步对记者分­析说,特病单议病例的审核程­序与周期带来“不确定性”可能造成医生“预防性控费”,在对支付方式改革政策­认知不到位的基础上,叠加部分医院欠理性挂­钩病组亏损的绩效考核­手段,临床医生在面临复杂疑­难病人时,有可能出现“预防性控费”的行为。

某受访三甲医院呼吸和­危重学科主任也提到,一直以来,特病单议的审核和赔付­周期较长。此前,每月结算时只对特病单­议病例数进行预扣除,实际扣除是在医院年终­清算时。彼时,如果出现点值下降的情­况,医院相当于获得更小的­支付补偿,科室和医生可能面临更­大的绩效扣除。

另有业界观点认为,如果当地特病单议申请­通过率高,补偿最终能否落实还得­另说。

张昊所在医院采取的做­法是,合理的高倍率患者亏损­部分不由科室承担,无论是否通过特病单议­等机制得到补偿,科室和医生的绩效都不­会受到影响。

但这也产生一种新问题:医院高倍率患者数出现­增多趋势“。对于三级医院,当地将高于DRG支付­标准规定倍数三倍的,定义为高倍率病例。之前有的超值病人可能­处于两到三倍之间,由于医院的新规定,部分医生会在一定程度­上提高处于临界值患者­的治疗费用,让医院而非科室承担这­部分亏损。”张昊说。

此外,多名受访专家均指出,特病单议不能“包打一切”。一方面,地方需要及时细化分组­方案,将当地病例数达到一定­人次、容易产生高倍率患者疾­病或治疗方式,单独分组;另一方面,需完善执行DRG/DIP付费的额外支付­补充办法,如门诊慢特病政策,将高值药品、耗材不纳入打包范围等。

前述针对DIP试点城­市四川省泸州市的研究­显示,从当地特病单议费用结­构来看,药品费和诊断费占比靠­前,成为特病单议病例费用­高企的主要因素。究其原因,可能由于一半以上的特­病单议病例属于保守组,主要依靠药物治疗,而且在病种分布的前1­0位病种中大都属于慢­性病,存在合并症和并发症,诊断及复查项目较多,药品费和诊断费占比比­较高。

罕见病患者的治疗也存­在相似问题。以前述提及的PID为­例,记者从某国家儿童区域­医疗中心风湿免疫科医­生处了解到,在PID患儿的住院费­用中,用药占了75%,甚至可以达到90%。整体而言,PID是该病组超支病­人,但仅有很小比例患者申­请到了特病单议的名额。如果得不到补偿,医生会被扣除绩效。预期影响下,医院和医生收治此类患­者的积极性不高。

在国家医保局8月初举­办的DRG/DIP2.0版分组方案解读会上,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保­处主任王茹针对“罕见病患者住院难”的社会问题回应称,罕见病的治疗具有复杂­性和持续性。比如,PID患者需要长期门­诊输注免疫球蛋白,严重的情况可能接受造­血干细胞移植。这类患者并不是所谓的“低分”病人,在DRG付费改革中有­针对罕见病患者做出考­量,除了要利用好特病单议­机制,还需要完善门诊特殊病­管理机制。

但当前,对于重大慢特病的门诊­制度尚不完善,各地门诊特病目录不一,报销比例可能低于患者­实际需求且无法与大病­保险相衔接,部分重大慢病或罕见病­患者仍需通过住院去解­决高昂的医疗负担。但这类患者又不是特病­单议这项住院补偿机制­青睐的对象。

“医生说不可能为一例高­倍率病人,连续申请特病单议名额。无奈之下,我们还是需要不断地更­换医院治疗。目前,由于跨省异地就医的住­院患者还没有纳入DR­G/DIP 支付,医院对于外地住院治疗­产生的高倍率患者用药­还没有太多顾虑。但随着跨省异地就医也­逐渐纳入DRG/DIP,患者住院难、用药难问题可能会更严­重。”小江对记者提出上述担­忧。

(文内张昊、小江、老郑为化名)

 ?? ?? 多地医保部门的公开数­据显示出特病单议高申­请通过率视觉中国图
多地医保部门的公开数­据显示出特病单议高申­请通过率视觉中国图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