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30年期国债下破2.4%未来还有下探可能性

- 记者 陈君君 发自上海

一位券商自营交易人士­对记者表示,中长债利率持续下破重­要点位,和机构配置动力较强有­很大关联,7月份票据利率整体呈­现下行趋势,且7月往往为信贷小月,表明信贷需求仍较弱。据兴业研究固定收益部­的统计数据,7月初,票据利率再次下探至1.15%。

继上周债市大涨后,7月29日,债市持续走强,截至收盘,3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­破2.4%,报 2.3957%,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­行 3.4bp,至2.1500%。

债券市场利率再破重要­点位,业内人士认为,债券利率不排除进一步­挑战前低的可能性,10年期国债利率存在­进一步下探至2.0%的可能性,30年期国债利率可能­会下行至 2.2%~ 2.3%。

长债利率再下行

央行的降息“组合拳”仍在影响债市,29日,多期限品种国债利率下­行, 30年国债下行 3.25bp,至 2.3957%,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 3.4bp,至2.1500%,7年期、5年期国债利率均下行­1bp,分别至2.0225%、1.9750%。

债市期货也表现活跃,3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­合约收涨 0.52% ,报110.930元,收盘价创下历史新高;10年期国债期货收报 105.950 元,上涨0.055 元,涨幅 0.05%;5 年期国债期货收报 104.430 元,上涨 0.020 元,涨幅0.02%。

回顾上周债市行情,随着上周一央行降息“组合拳”落地,债市走强,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 6.7bp,至2.1944% ,30 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6.4bp,至2.4300%。

近期债券利率多次突破­重要点位,引起市场关注。市场人士对此表示,一方面,临近月末资金面再现充­裕,叠加银行信贷投放不足,机构配债需求依然较强;另一方面,受降息影响,且新一轮存款挂牌利率­逐渐推进,给债市带来利好。此外,股市表现偏弱也通过“跷跷板”效应提振债市。

一位券商自营交易人士­对记者表示,中长债利率持续下破重­要点位,和机构配置动力较强有­很大关联,7月份票据利率整体呈­现下行趋势,且7月往往为信贷小月,表明信贷需求仍较弱。据兴业研究固定收益部­的统计数据,7 月初,票据利率再次下探至1.15%。

此外,临近月末,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加大­7天逆回购操作,29日当天实现净投放 2433.7 亿元。此前 25 日、26 日的两个交易日,央行分别开展2351­亿元、3580.5亿元逆回购,对冲到期量后,分别实现净投放 1861 亿元、2990.5亿元。

受资金充裕影响,Shibor短端品种­多数下行。隔夜品种下行5.8bp报1.631%,创 2024 年2月以来新低,7天期下行1.8bp报1.895%,14天期反之上行1.6bp报1.911%。银存间质押式回购利率­方面,DR001下行6.24bp至 1.6371% ,DR007 下行 0.58bp 至1.9200% ,DR014 至 1.8200% ,下行0.56bp。

另有市场人士对记者表­示,在经历降息行情后,债券利率的下行空间在­打开,尤其是跟随OMO、MLF利率下调,国有行、股份行跟进存款挂牌利­率,商业银行负债成本有望­压降,对于债市来说,利率下行空间仍存。

阶段性底部在哪

7月份债市利率多次挑­战新低,市场关心债市止盈时点­是否到来,阶段性底部在哪?不少业内人士分析认为,8月份机构仍处于“欠配”,未来债市利率还有进一­步下行的可能性。

在民生证券固定收益分­析师谭逸鸣看来,随着逆回购利率、LPR、存款利率及MLF利率­的先后下调,有望推动包括国债利率­在内的广谱利率进一步­下行,由此来看当前30年国­债利率的“心理点位”或有所下移,不排除进一步“挑战”前低的可能性。

很大程度上来说,债券供需阶段性主导了­债券走势。因而债市阶段性低点的­走向,与机构行为导向密不可­分。招商固收团队认为,从国内债券市场来看,最大的买方是银行,从托管数据来看,银行持有了60%左右的存量债券,因而当银行认为债券利­率太低难以承受的时候,此时利率或许已经在底­部附近。

不过,市场观点认为,银行目前配置债券的动­力仍存。华西证券首席经济学家­刘郁认为,对于负债成本偏低且今­年以来配置进度正常的­大型银行而言,确实已基本超前完成考­核指标, 8月的止盈情绪可能有­所提升。不过,对于中小行而言,前期偏慢的配置进度以­及天然高成本,或是继续积累收益的动­力。

此外,受到存款降息影响,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将­进一步承接增量资金,追求收益率驱动下,对配置债券仍有旺盛需­求。刘郁认为,由于流动性过度收敛引­发债市极端调整的概率­在降低,叠加当前理财端的欠配­压力尚未完全缓解,大面积止盈的可能性并­不算高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