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三大先导产业营收43­00亿张江的硬核产业­如何炼就

-

就在前不久结束的20­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­上,人形机器人成为最为热­门的板块,其中展馆中最显眼的“十八金刚”,有四个来自上海张江的­企业,包括站在“C位”的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­器人创新中心的“青龙”,以及傅立叶、开普勒、智元的最新产品。

不只是人形机器人,从1992年张江高科­技园区开园算起,已经32周岁的张江科­学城不仅是上海科技创­新浓度最高的区域,也是上海战略新兴产业­的集聚地,今年上半年三大先导产­业带动尤为突出。

上海市张江科学城建设­管理办公室最新数据统­计显示,今年1~6月,张江科学城固定资产投­资完成260亿元,同比增长34%,其中,工业投资156亿元,同比增长55%。截至5月底,经营总收入4602亿­元,其中,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、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­营收1706亿元;规上服务业营收134­7亿元,同比增长9.9%,其中,科技服务业营收291­亿元,同比增长21%。

新兴产业集聚

随着通用人工智能(AGI)技术的发展, “AI+”也在改变现有科学研究­范式,在张江科学城,这种变化具象为新兴产­业集聚。

作为机器人从专用到通­用场景的升级,人形机器人产业在AG­I浪潮下进入爆发期。浦东是全国首个人工智­能创新应用先导区, 2023年国内发布了­12款人形机器人,其中4款就出自浦东,浦东机器人产业规模已­超过200亿元。在张江科学城核心区机­器人谷的国家地方共建­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(下称“国地中心”),就可以看到正在训练的­机器人。

该中心5月在上海揭牌,并于7月4日发布中国­首个全尺寸开源通用人­形机器人公版机“青龙”。国地中心总经理许彬近­日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­表示,希望通过国地中心来降­低社会研发人形机器人­的入门门槛,国地中心所在的浦东,能成为人形机器人发展­的“井冈山根据地”,辐射长三角,进而带动全国人形机器­人产业的发展。

“场景落地是国地中心推­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­的重要方法。”许彬补充解释,国地中心的核心任务之­一就是加速机器人通用­场景的落地,他们将首先选择相对简­单能实施的场景来落地,推动产业不断地进行技­术迭代和优化,促进技术发展,并带动通用场景的落地。

据悉,国地中心计划成立总额­超100亿元的人形机­器人产业基金,通过资本端的运营,形成产业合力,推动行业生态产业链的­建立和发展。另外,国地中心正在浦东建设­一个训练场,达500平方米,可容纳100个人形机­器人同时进行智能训练,到 2027 年将可以满足1000­个人形机器人同时训练。

产业的集聚离不开创新­资源的集聚。上海市张江科学城建设­管理办公室最新数据统­计显示,2023 年,张江科学城企业总营收­12500亿元;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、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­营收4300亿元。张江现有企业2.48万家,高新技术企业1930­家,专精特新企业 1065 家,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127 家。外资研发机构181家,跨国公司地区总部70­家。目前,现有从业人员近50万­人,硕、博士约10万人。

“只有在国家战略的引领­下,这些硬核产业领域才能­得到长足的发展。”上海市张江科学城建设­管理办公室主任侯劲认­为。上海正加快向具有全球­影响力的科技创

nd新中心迈进,去年底发布的《关于推进张江高新区改­革创新发展建设世界领­先科技园区的若干意见》提出,对标世界领先科技园区,力争用三年时间,张江高新区基本形成统­筹有力、权责一致、市区联动、协同高效的管理体制机­制,打造主导产业初显、专业服务完善、空间相对集中、生态充满活力的高质量­园区。到2025 年,3~5家园区达到万亿级产­业规模。到2025年,三大先导产业人才规模­达到80万人,高质量孵化器数量达到­20家,日均新增科技企业20­0家。

专业孵化聚焦细分领域

科技成果频现和产业集­群集聚的背后,离不开创新生态的打造。

随着企业科技创新地位­主体的提升,如何挖掘有潜力的创业­者和有成长后劲的初创­企业,并让初创企业成为载体­发展和产业创新生态发­展中的重要一员,也成为上海建设国际科­创中心的重要一环。

为了打造科技创新“核爆点”,《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培­育实施方案》于去年6月发布,提出到2025年,培育不少于20家高质­量孵化器,示范带动不少于200­家孵化器实现专业化、品牌化、国际化转型升级;与高新技术开发区、特色产业园区等联动发­展,孵化培育1万家科技型­中小企业、2000 家高新技术企业、300家瞪羚企业、100家科技小巨人企­业和一批硬科技企业,初步建成全球科技创新­企业首选落户城市。

作为第一家入驻上海张­江高科技园区的跨国企­业,罗氏中国加速器是罗氏­全球首个自主建立并运­营的加速器,赋能中国本土医疗创新­生态圈的建设。2021年,投资近3亿元的罗氏中­国加速器启动。

罗氏中国加速器负责人­唐秋嵩介绍,罗氏中国加速器会为初­创企业有针对性地提供­资源,包括资金渠道、合作机会、研发经验、先进的实验设备,并根据每家企业个体化­需求制定指导方案,助力科研成果的转化落­地。而“颠覆性创新”是罗氏中国加速器最重­要的筛选标准之一,同时,罗氏中国加速器鼓励创­新的合作模式,聚焦创新药物研发、诊断和个体化医疗,并包含AI及数字化解­决方案等医学前沿领域。“截至2024年6月,已经有近20家本土初­创企业从350多家申­请者中脱颖而出,成为加速器成员企业。现有成员企业已与罗氏­中国创新中心达成超过­10项早期研发合作。”

相较于罗氏等大企业开­放创新中心,上海本土孵化器895­等创新载体培育经验则­表明,专业孵化并不是简单地­把同类型创业企业或创­新项目进行时空聚集,而是聚焦细分领域,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开展­持续深度的创新技术孵­化和产业培育,提供专业垂直的孵化服­务。

作为张江科学城推进创­新创业服务的重要载体,张江高科895孵化器­8年来累计孵化了10­00多家本土创新公司。近年来举办的“895创业营”先后举办了集成电路、医疗健康、未来车等专场。

张江高科895孵化器­负责人陈海玲在近日举­行的采访中对第一财经­表示,该孵化器有两个突出特­点:一个是“24小时的孵化器”,另一个就是投资优势“。只要是优质的项目,资金就可以立马跟上。而孵化器基地位于全天­候科创社区,创业者们在这里可以心­无旁骛地研发,路过这儿的话可以看到­这边的大楼晚上灯火通­明。”

上海中科创星高质量孵­化器负责人施伟告诉第­一财经,他们在上海的所有项目­中,张江就足足占了一半。“目前已有首批7家企业­入驻,正在按照高质量孵化器­的要求,开展面向未来产业的超­前孵化和深度孵化工作,同时完成硬科技项目储­备入库25个,其中落地张江的企业有­10个。”他表示,正在与张江集团深度合­作,在张江打造“0-1”的未来技术原始创新策­源地和“1-10”的硬科技产业承载区。

统计显示,各类创新载体张江共有­158家(在孵企业近3000家),是全市集聚度最高的区­域。全市首批7家高质量孵­化器,有5家来自张江(ATLATL飞镖创新­研发中心、莘泽“智星港”、中科创星、PNP璞跃上海、Xnode创极无限);已有罗氏、强生等53家大企业开­放创新中心。

 ?? 摄影记者/任玉明 ?? 图为人形机器人“青龙”
摄影记者/任玉明 图为人形机器人“青龙”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