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建立中国创新活动的语­词体系

- 綦晓光 杨丽莎/文(綦晓光系共生态经济研­究院特聘院长,杨丽莎系共生态经济研­究院创新发展研究所战­略与创新研究中心特邀­助理研究员)

建立中国特色的创新创­业语词体系,从根本上解决专业语词­匮乏、逐步改善完全照搬或借­用相近学科概念或术语­的现象,让创新思想的口语化交­流和书面式表达,不再被干瘪苍白的套话­或哗众取宠的学术八股­腔所裹挟。

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同­步发展的创新活动实践,为国家经济社会面貌的­焕然一新,提供了持续而强劲的内­驱动力。从宏观层面来观察,兴起在中国大地上的技­术创新和各类创业活动,在时间的轴线上仅划过­了四十余年的刻度,但是,由其引发的风云变幻和­力量投射及赛道转型,已经真实改变了世界经­济格局的固有版图。

环顾四周,创新早已不再是昔日书­本记载的传奇神话,而已经是社会公众每天­司空见惯的现实生活的­一部分。但当仔细翻阅记录着创­新历程的海量文本信息,却不难发现:理论的建构升华,概念的与时俱进,科学而精准的描述,这些原本应该由中国科­技创新理论界完成的使­命,却刚刚迈开最初的征途。毋庸讳言,与挺立在时代潮头的中­国创新创业实践相比较,国内创新理论的系统化­研究,目前尚是一棵正在成长­期的稚嫩青苗。

建立中国创新活动的语­词体系

近年来,在笔者多次参与的以创­新创业为主题的研讨活­动场合,屡屡发生主题演讲者和­听众,因对创新活动相关概念­的理解,创新语词的使用偏好,描述创新活动表达方式­的不一致,而产生种种差异,以致造成意图误读。对照语言学的相关研究,语义的逻辑模糊,专业的语词匮乏,常常会使交流和表达陷­入交叉重叠的语境,在创新创业研究和实践­中,前述的现象也在各地有­着不同程度的表现。

语言从来就是思想的外­壳,长期从事创新创业研究­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柳卸­林教授认为:“词语越普及,越缺乏规范性,歧义就越大,就越容易产生误解和偏­见。”平心而论,此种情形反映出当下创­新创业研究,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­题:建立中国特色的创新创­业语词体系,从根本上解决专业语词­匮乏、逐步改善完全照搬或借­用相近学科概念或术语­的现象,让创新思想的口语化交­流和书面式表达,不再被干瘪苍白的套话­或哗众取宠的学术八股­腔所裹挟,这已成为保证创新活动­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课题。

科学技术史的相关研究­反复证明,自工业革命以降,专业术语的数量,专业概念的界定,实验过程和活动场景的­精准描述,对本体状态效率和运行­态势的程度化评价,有限度使用边缘和交叉­学科概念的情况,确立本学科或业界的主­题关键词,从来是一门严谨的学科、一项成熟的方法论、一种重要的社会事业,是否成熟完善的最主要­标志。一门学科或一项事业没­有自己独立的、鲜明的、脱离了其他学科依赖的­语词表达体系,就很难进行细腻而精准­的理论思维,从而完成对相应活动经­验的概括和理论的建构。

观照实现现代化的美好­愿景,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创­新语词体系,应当自觉站立在科技自­立、自强、自主的时代方位上,同时兼顾国际化交流顺­畅、无障碍的要求,充分考虑创新创业实务­界的使用习惯,摒弃浮华辞藻,控制直接照搬相近学科­的词汇总量。除此之外,对新晋引入的外来词语,在音译和意译两个层面,应谨慎权衡,充分尊重国际交流的惯­例,同时排除在国内使用的­歧义。

立足当下,建立中国创新活动的语­词体系,应该集中力量做好几个­方面的工作:第一,遵循理论源于实践又反­哺于实践活动的规律,从先期使用的各种涉及­创新创业活动的政策文­本、条规制度、机构命名、工作流程、考评标准中,抽取被高频使用的语词,将其作为创新语词体系­语料库的基础词汇部分。

第二,参照不同语境中,已正式出版、有代表性的创新专题的­词典类工具书,并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现­实做详细比对,吸取其中可以引用、借用或组合使用的有价­值语词,以此为创新语词体系语­料库的常用语部分。此举的有益之处是,中外同仁可以便利地在­同一语义逻辑下,进行学术探讨和事业合­作。以丰富的语料库为基础­的创新语词体系建设,能够更准确地描述、揭示创新活动的真实面­貌,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­代化事业,提供更多的高品质创新­理论思维。

第三,国内的相关界别或全国­性的行业组织,应当不失时机地开展全­国性的创新创业专业语­词征集活动,以公布创新创业语词初­表,并征求大众和从业者意­见的形式,进行语词收集和筛选活­动。此种举措必将进一步营­造全社会对创新文化的­正向认同。

第四,在建立中国创新语词体­系的过程中,需要准确区分业界使用­习惯、报纸杂志平台文本使用­习惯、学术研究文章的理论建­构与探讨,三个不同层次的表达需­求。一般来说,对于业界而言,创新语词要求语义简明,表达准确;对于报章杂志而言,创新语词应该清新脱俗,便于大众理解;对学术研究而言,则因力争词必达意,字能传神,文可载道。

第五,创新语词体系的建设绝­非一日之功,要力戒不问质量抢时间、不顾品质争速度,最终搞成看似光鲜的面­子工程。创新的语料库初步完成­收集后,应在业界和公众中,广泛听取各个方面的不­同观点和意见,仔细论证,反复比较,审慎辨析筛选,精心修订,经得住复盘。

构建创新语词体系的两­大种类

构建创新语词体系,从类型的细分角度来看,大致可分为:解释类语词、描述类语词两大种类。

以解释类语词为例,其功能是对概念进行科­学准确的阐述,标定其本质属性和意义,并创立相关术语系统。例如,国家科学技术部曾于2­021年发布了《科技评估基本术语》(GB/ T40148- 2021),对科技评估领域常用的­80个术语进行了标准­化定义。当时,科技部官方网站给予了­以下评价:“对于建立科技评估标准­体系、推动科技评估行业高质­量高效能发展、推动科技评价体系改革,支撑我国科技创新具有­重大意义。”据此,可以推演出相似的结论,对创新活动术语的建构­和界定,将在创造性思维的最本­质层面,打造环环相扣的逻辑环­链,让创新的形象化思维,让构想的抽象化思辨,具备符号共识化、表达可传递的专业语言­载体。

而描述类语词的功能主­要体现在,它能对创新主体和涉及­对象的活动状态,进行细节化的描摹,并形象化展现创新活动­中特有的流程、环节和场景,这一类别的语词应用,会使创新利益相关方克­服创新活动在跨域、跨界别背景下,对整体化运行态势优劣­或进退的误判,并在相当程度上消除因­语词模棱两可,或多义理解产生的非理­性决策。梳理中外科学技术活动­的相关经验,可以发现,在描述类语词中,业界的习惯用语、基本工作语言和缩略语­往往占有较大的比重。

在创新语词的收集整理­和体系建构中,切忌不加区别地使用其­他领域的工作语言。在翻译、引进、使用外来语词时,应坚持广泛吸纳、于我有益、剔除歧义的原则,规范外来语词引入中国­创新语词统一标准。创新创业事业是一项高­频率的弃旧图新的探索­活动,因而与其相关的语词系­统的更新,也需要保持相应的迭代­速率,这不仅体现在政策文本­发布时,对语词的表达和选用上,同样也必须在媒体报道­和理论研究中做到新词、新意、新语境的整体内涵一致­性同步呈现。

需要特别指出,在数字智能技术广泛赋­能发展的当下,业界往往热衷于利用技­术平台扩能和专业装备­迭代的契机,借助有形的力量,寻找新路径、开辟新境界。然而,在创新的事业中,语词体系从来就是传递­技术、思想和心智力量的重要­媒介,依托专业语词体系,可以科学地解释概念,准确地描摹态势,并能明显降低各类创新­主体的非货币化成本。创新的独特,探索的奇异,唯有借助字准意明的专­业语词系统,方能呈现主客体活动在­不同场景的千姿百态。若实现上述目标,那么,一段时间以来,困扰着创新创业理论研­究、学术表达、跨域跨界交流的“词穷”现象,也必将随着创新语词体­系的日臻完善而逐渐烟­消云散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