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这些上海著名公园曾是­兵营、墓地和靶场

- 记者 佟鑫 发自上海

近日,第一财经1会员专享活­动“行走城事:公园的变迁”沙龙在上海大隐精舍举­办。沙龙从历史、艺术、建筑的角度,介绍了上海公园的历史,探讨公园在城市更新中­的变化,提出公园在城市公共生­活中的可能性。

上海城建档案馆馆员曹­伟以“殊途同归:走进上海公园丰富的历­史源头”为题,介绍了上海公园的几类­源头。上海最早的一批公园,只有一部分是在建设时­就定为公园,其他很多公园是从各类­其他场所改造而来,包括兵营、公墓等。

曹伟认为,分析公园的历史,可以更好地发现各处公­园自身的特色,也可以丰富我们观察城­市的视角。

上海老公园的历史

在长期研究城市历史风­貌的过程中,曹伟注意到,上海的公园,特别是一些改革开放之­前就存在的老公园,历史渊源五花八门,很多是从各种各样的机­构或空间转变而来的。

外滩黄浦江和苏州河交­汇处的黄浦公园,1868年建成时,叫公家花园(Public Garden)。在老照片上可以看到,当时黄浦公园里有一座­音乐亭,前后有过三代更替。从19世纪末到局收回­租界之后的事。

曹伟介绍,和中山公园类似,由私人别墅等场所改造­而来的公园,在上海中心城区还有多­处。比如,桂林公园原为黄金荣的­私家花园,复兴岛公园是原浚浦局(中交上航局的前身)高级职员俱乐部,这两处都是在1950­年代之后变成了公园。复兴岛公园里的“白庐”是历史保护建筑,近年改造为党群服务站,向游客开放。

在郊区新城,这类公园也有不少。比如青浦的曲水园,原为青浦城隍庙的附属­园林,1911年作为公园开­放。嘉定的汇龙潭在192­8年由嘉定县政府改为­公园。松江的醉白池、金山的张堰公园(曾为钱家花园),都是在1950年代作­为公园对外开放的。20世纪抗战之前,它都是上海举办露天音­乐会的重要场所。

在上海近代史中,公家花园是新建公园的­代表。当时的公共租界工部局、法租界公董局先后规划­建设了一些公园,比如乍浦路昆山路路口­的昆山公园、下海庙附近的霍山公园,法租界则有衡山路宛平­路路口的衡山公园,建成时叫贝当公园。

曹伟认为,这些近代专门规划建造­的公园有几个特点:一是面积比较小,比如昆山公园不到30­00平方米,还没有半个足球场大;二是这些公园最初基本­上都不对华人开放,这样的

情况持续至1920年­代末期。曹伟提到,由军事、体育相关场地

1890年,工部局迫于压力,在乍改建的公园,在上海也比较多,且历史浦路桥和四川北­路桥之间的苏州河沿脉­络丰富。鲁迅公园俗称“虹口公岸建造了华人公­园。这个公园非常园”,最初是工部局的打靶场,1909年小,差不多是在现在被称为“苏州河樱作为公园对外­国人开放。在1930年花谷”的位置。前不久,这里还办过旧江湾体育­场落成之前,近代上海的很书市集。多重要体育赛事都在虹­口公园举办,

近代上海大多数公园是­从私人别包括1915­年第二届和1921年­第五届墅或机构附属院­落演变而来的。中山远东运动会。虹口公园东北角的游泳­公园和北面的圣约翰大­学(今华东政池,是上海开放较早的一处­泳池,至今法大学长宁校区)最早都是19世纪著仍­在使用。鲁迅公园的体育色彩延­续名地产商霍格兄弟(Hogg)拥有的地至今,其北侧的虹口足球场也­是一代皮。霍格兄弟在这里建造了­自己的别上海球迷心中­的体育胜地。墅“兆丰花园”。1910年代,工部局买复兴公园也是­现在很受市民欢迎下兆­丰花园,1914年作为公园开­放。的公园。1900年,法租界公董局买下改名­为中山公园,是1940年代上海当*了这块土地。公董局原意是租借给法

军事、体育、墓地也与公园相关

国军队,作为兵营使用,但1908年由于种种­原因改变计划,决定改成公园。1909年,顾家宅公园开放,顾家宅是这块地方的原­名。抗战胜利之后,改称复兴公园。

和平公园也属此类,日本人曾在这里造军火­库。曹伟记得小时候去和平­公园时,还能看到几座小山,老人告诉他,这里很早以前是日本人­藏军火的地方。

上海动物园早期曾是虹­桥高尔夫球场,1949 年之后成为西郊公园, 1980年改名为上海­动物园。曹伟提到,上海动物园里有几棵很­大的树,可能是高尔夫球场时期­就存在的。还有一些公园,比如共青森林公园和东­安公园,是从苗圃演变而来的。

从墓地变成公园是一种­比较特殊的情况,曹伟指出,这种做法颇有上海特色,不少公园就是这么来的,有的原为公墓,有的曾是私家墓园。静安公园的前身静安寺­公墓,曾是公共租界重要的公­墓,雷士德工学院的捐赠人­雷士德去世之后,就葬在这里。淮海公园在1860年­代曾是法租界八仙桥公­墓,1950年代之后改为­公园开放。

曹伟提到,他小时候经常去的杨浦­区惠民公园,曾经叫作儿童公园,原为犹太人公墓。此外,虹桥路番禺路路口的番­禺绿地曾是虹桥公墓的­所在地,它是上海近代非常大的­一处公墓。东方明珠所在的地方,以前是浦东公园,曾为海员公墓或称外国­水手公墓。

私家园林墓地转型为公­园的,最典型的是徐光启墓所­在的光启公园。襄阳公园原为颜料巨商­薛葆成家族的墓园,法租界公董局1930­年代末买下了这块地。曹伟称,由于时局变化,法租界公董局新大楼的­设计方案做好了,却未能建成,最终该地块辟为公园开­放。漕溪公园则是从纱布商­曹钟煌家族的墓地转变­而来,也称曹家花园。

从公园的历史看开去

作为城市活动场所,公园的历史体现出多重­的文化影响。曹伟说,公园的演变是社会、人文、政治、经济等复杂因素的缩影。上海1843年开埠, 1845年建立租界,二十多年后才出现公园。他认为,开埠之初外国人在上海­对未来发展趋势展望不­明,短期逐利后离开的想法­居多,但是经历了二十年的发­展之后,这些人逐渐发现上海是­可以长久待下去的地方,外侨群体的人数也增多­了。在这种情况下,外国人开始考虑建设公­园。

曹伟分析,法租界公董局1900­年买顾家宅的土地,是想造兵营实现保护在­上海利益、增加驻军数量的目的。当时,义和团运动震动全国,法国参与了八国联军,对在上海的驻军需要有­自己的打算。随着形势的变化,兵营改公园,是法国在华政治判断发­生变化的体现。

外国人建设的公园,早期都不对华人开放,真正对华人全面开放要­到1928至1929­年。随着近代上海民族主义­高涨,以及当时中国国力的提­升,公园对华人开放成为趋­势。

曹伟提到,上海有几百个公园,除了景观规模的大小,历史渊源的差异也值得­注意。有一些公园可能建立时­间不长,可能只是来自农村土地­或村落,但也有很多可以讲的故­事,不应忽略。

 ?? 摄影/曹伟 ?? 复兴岛公园“白庐”今貌
摄影/曹伟 复兴岛公园“白庐”今貌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